發布時間:2012-04-12 10:29:44
點擊數:53243 次
4月起,北京市的外地農民工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醫保。繳費、待遇與城鎮職工一樣。
不過,相比北京市此前的醫保政策,農民工從不繳費變為需繳一定的參保費,所在的企業也提高繳費額度,對企業和農民工來說,這筆賬是否劃算,成了農民工能否加入職工醫保的一道坎兒。
程志強,22歲,一家民營公司的保安。之前,程志強從未聽說“社保卡”。
按照北京市針對農民工的醫保新政,從4月份起,在京農民工全部納入職工醫保,繳費待遇與城市職工一樣。
這其中包括,為參保農民工發放社保卡。
程志強從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。心里面有些高興,但是疑問也不少。“好像我們也得交不少錢?如果要交太多,那還不如不辦了。”
農民工納入北京職工醫保
實際上,程志強此前也有醫保。
2004年,北京市出臺政策,明確建立針對農民工的醫保制度,即“大病醫保”。
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醫保處工作人員介紹,這個制度規定用人單位按一定比例繳納參保費、農民工本人不需要繳費。保障農民工住院醫療的大病支出,門診治療不列入報銷范圍。
程志強所在公司也為他參保了“大病醫保”。他若有大病住院、且達到起付線時享受醫保報銷待遇。
按照北京新出臺的醫保政策,從今年4月起,一旦他加入了職工醫保,則可以享受門診報銷的待遇。感冒發熱之類的病癥、診療費用累計達到起付線,就可以報銷。
與以前區別的是,程志強自己需交納一定的參保費用。
“農民工繳納的錢也是他們自己的。”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醫保處工作人員介紹,按照職工醫保制度,個人繳費存放在個人賬戶中,可以累計。達到一定累計年限(男為25年,女為20年),就可以在退休年齡以后享受退休醫保待遇。
2004年的“大病醫保”農民工不繳費,也不建立個人賬戶,自然沒有累計繳費年限。這種醫保不考慮長遠的保障。
按照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預計,目前全市有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約150萬,4月醫保新政推出后,150萬農民工加入職工醫保,醫保待遇有望與城鎮職工一樣,可選擇4家定點醫療機構就醫,可領到社保卡,實現持卡就醫,實時結算。
“是件大好事,但阻力不小”
對于這個醫保政策,程志強第一個反應是,“能有這么好嗎?”
他更關心兩件事兒:自己要交多少錢,能獲得多大的保障。
不光是他,其公司人力資源專員林園也想算清楚這筆賬。
這個大約有200名員工的民營公司,聘用農民工有10人,像程志強這樣的保安5個。
4月5日,公司例會上,林園提到是不是要給農民工上醫保,而老總沒有給出明確指示,“該怎么辦就怎么辦。”
這個模棱兩可的指示,林園她心里明白,老板是在顧忌人力成本的提高。
參照北京市最新公布的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4672元,納入職工醫保后,農民工繳費工資基數按最低的2803元計算,每月繳納的醫保費為339.4元,其中用人單位繳納280.3元,個人繳納59.1元。
那么一年下來,公司需要為10名農民工繳納33636元,而農民工自己需要繳納709.2元。
而此前的“大病醫保”,用人單位每月為農民工繳納28元的醫保費,公司每年只需為10個農民工繳納3360元醫保費。農民工自己,則不需要繳納費用。
“支出幾乎成了以前的10倍。”林園給出的結論卻是,“不好辦。”
而對于農民工本人來說,以前不需要交錢,現在卻要每年拿出700多元,這些錢對他們來說也不算小數字。
程志強聽到這個直搖頭,“參加個醫保還要交這么多錢?”
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醫保處工作人員坦言,由免費到需要承擔一定費用,需要一個心理上轉變的過程。
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孫彥4月5日表示,對于農民工來說,“社會保險強調的是一個權利與義務對等的模式。”而對于企業來講,為農民工參保則是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。
孫彥認為,為農民工參加職工醫保,短期看企業負擔會有所增加。但是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了保障,可以更好地為企業工作,“這也是一個隱性的投資。”
盡管如此,企業突增的支出,可能讓政策實施遭遇一定的阻力。
林園介紹,他們公司人工成本每年約為110萬,每月社保費占到了人工成本的約30%.
按照北京市政策,今年元旦起,非京籍職工可享受生育保險,公司為此已增加了每月約1萬元的社保費。如果再為非京籍農民工繳納醫保,又是一筆支出。
清華大學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也擔心,農民工加入職工醫保,雖是一件大好事兒,但可能短期內會遭遇一定阻力。
對于新政如何執行,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社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,新政具有強制性,用人單位4月起例行申報時,就需要申報農民工參保繳費工資,如果不按時申報,社保中心將提高其繳費工資,按照該單位上月繳費額的110%確定2012年度社保繳費工資。
新政與新農合“打架”
在老家參加新農合,如今還在北京參加職工醫保,陜西籍農民工李鵬博有些糊涂,以后生病應按哪個政策報銷?
3月29日,李鵬博介紹,早在四五年前村里統一組織參加新農合,盡管他外出打工,但是每年還是會讓父親幫他參保。
按照官方提供的數字,目前我國新農合參保率已超過95%,基本做到了全覆蓋。
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胡務介紹,這兩種保障制度各自分開,官方和學界都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重復參保數字,但可以肯定的是,“絕對不在少數。”
在重復參保的情況下,農民工交了兩份保費,是否也能享受兩種待遇?
對此,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醫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,因為醫保報銷單據只能使用一次,從制度上講,待遇不能重復享受。
李鵬博、程志強等人如果在北京參加職工醫保,一旦需要醫保報銷的話,就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。
兩者待遇上也有差別。
以李鵬博為例,按照新農合制度,李鵬博在異地就醫,也可憑相關單據回參保地的老家報銷。但是新農合實際上也是一種“大病醫保”,因此他只能報銷大病的治療費用。同時,異地報銷一般都比本地報銷比例低,僅在30%至40%左右,封頂線每年15萬元。
而參加北京市職工醫保,李鵬博不僅門診醫療費(達到起付線)可報銷90%,大病醫療報銷也能報銷85%,封頂線為30萬元。
從繳費上比較,參加新農合,李鵬博每年需繳30元,而參加北京市職工醫保則需每年繳納709.2元。
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“我們建議在京農民工不用在家鄉重復參保。因為按職工醫保待遇,無論從報銷范圍還是報銷額度上都比新農合要高。”
農民工入醫保待全國統一
實際上,新農合與職工醫保雖同屬醫療保障制度,但是兩者分屬兩個不同的制度設計。前者由衛生部主導,后者則由人社部主導。
另外,農民工納入職工醫保,各地政策不一。
“各地在設計農民工醫保制度時,都不同程度的回避了與新農合的銜接問題。”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胡務說,“但這個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。”
據胡務介紹,有些地方不允許長期在外務工的農民工參保新農合,但是全國的制度性安排還沒有。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則是,因為信息不對稱,一些地方農民工重復參保也可以重復報銷。
由于目前地方政策不一,各地如何銜接也存在疑問。
實際上一些地方從2003年開始,已進行農民工納入職工醫保的試點。但是迄今為止,并沒有全國性的統一方案。
另外,就農民工群體來說,其就業流動性較大。
在各地政策不一的情況下,醫保關系異地轉移接續比較困難。比如,李鵬博加入職工醫保后,如果他離開北京去深圳,深圳的農民工醫保還是獨立的,并沒有與職工醫保合并,去浙江,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。
按照醫保政策,參保人只有在達到一定的繳費年限時,才能在退休后享受退休醫保待遇。
胡務介紹,如果各地政策不一,繳費年限計算也就很難實現。
“得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政策,這樣才能解決異地轉移接續的問題。”胡務認為。而將此前五花八門的農民工醫保模式統一并入職工醫保,無疑是最可行也最必須的方案。“這既是社保法的要求,從制度上也最可行。”胡務介紹。
清華大學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也認為,最終統一并入職工醫保是終極目標。